谈球吧·(中国)-官方电子元件有限公司欢迎您!

走近钟南山院士(二):模范家族背后的10个心理学规律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9-27 15:35:35    浏览量:

  “我的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他说一个人在这世界上能够为人类,留下点儿什么,算没白活。”——钟南山院士谈父亲钟世藩对自己的影响。

  当我看完所有能看到的钟南山院士、钟世藩老人的影像、网络资料,明白:强大的家族除了家风传承,还有家庭教育、社会文化和环境、以及每个家庭成员的努力。

  钟世藩是福建厦门一家人的养子,后来养父母又去世成为孤儿,9岁跟着叔父去上海做过帮佣,发愤图强考上了北京协和医院,才遇上了廖月琴。1930年毕业,那年他29岁,当时同班40个同学,只有8个同学毕业,可见钟世藩的当时非常用功。后来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博士毕业,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带着家人随着国民政府20余万人离开南京,前往贵阳。1947年贵州中央医院迁到广州,成为广州中央医院。他任广州中央医院副院长,儿科教授,新中国成立时拒绝卫生部的命令:撤往,并清点医院财务上交新任院长。后遭受批斗被下放到医院盥洗室,晚上依然笔耕不辍,眼疾犯了,就捂着一只眼睛写,75岁完成了40万字著作《儿科疾病鉴别诊断》。

  廖月琴的曾祖父廖文宗白手起家,祖父廖天赐是曾祖父的第三个儿子。廖家之后除了医学人才,还有文学家林语堂、钢琴家殷承宗、声乐家林俊卿、“万婴之母”林巧稚。 廖月琴是家里的二姑娘,毓得女中后考入协和医院学高级护理专业,后在波士顿进修高级护理,后来是广东省肿瘤医院创始人。姐姐廖素琴是协和营养师,姐夫是戴天佑是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硕士,二级教授。弟弟廖永廉是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博士,后任厦门第二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弟媳陈锦彩任鼓浪屿区侨联副秘书长。

  廖月琴在协和医学院遇到大9岁的孤儿钟世藩,决断嫁给钟世藩,生下儿子钟南山、女儿钟黔君。在钟南山和钟黔君的采访中,处处可见母亲为人处世真诚、有人情味,家庭教育中积极、赏识儿女,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有教养有格局的女子。

  家庭系统理论中的代际传承,是指家庭中的信念行为模式和各种情绪特征都会传承给后代。一般我们用来看待不太健康的家庭互动模式等方面的传承,但从钟院士的家谱图中可以看到:家族的优势品质也是可以传承给下一代,而且可能会有多代传承的放射性积极影响。

  一个家族摸索出来的处事之道、信念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是家族文化的积累,也是中国文化中的家风体现。长辈祖辈的家族发展史,本身蕴含很多信念和模式,这也是这个家族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钟南山的母亲是名门之后,选择嫁给了比她大9岁的孤儿钟世藩,这种决然和坚定,更加彰显了廖月琴的认知格局和人生信念:人只要自己肯奋斗,一切都会很好。不难理解,因为她的曾祖父是廖文宗也是白手起家。这种家族发展中沉淀的人生发展规律,是靠几代人顺着这个规律尝试、发展、总结并传承下去的精神财富,比起留给后人的物质财富更加珍贵。

  家庭派遣原本是指父母辈没有完成的任务,放在孩子身上去完成。但是我们用它看待钟南山医学世家的家庭派遣,这种派遣为家族、为国家人民带来了巨大福祉。钟南山父母都是医生,舅舅是医学博士,姨妈是营养师,姨夫是哈佛公共卫生学硕士,二级教授,钟南山的表哥是骨科学和骨科生物学方面的专家,也是国家工程院院士。这样的医学世家,从小的浸润,都带给他从医的价值感和意义感。钟南山和钟南山的儿子钟帏德,都是有运动天赋和兴趣的,但他们父子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都选择了父母希望他们从事的医学。

  有的家长很好奇,为什么我希望我的孩子从事我的职业,他就不愿意呢?钟南山院士提到过这样一段话:“我的父亲经常给周围邻居亲戚朋友的小孩看病,看好了第二天别人就来感谢他,他很高兴,全家人都觉得很高兴,很幸福。”我想答案就是:让孩子看到你很喜欢这个职业,看到这个职业给你带来的使命感和价值感,而不是只是让孩子看到这个职业给家人带来的困扰和痛苦。

  钟南山的核心家庭(钟帷德的原生家庭)大家应该都了解,妻子李绍芬曾是国家女篮队员,拿到了新型力量运动会的冠军,后任广东省女篮教练。儿子钟帷德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津贴。女儿钟帷月曾是短池游泳冠军,言辞之间充满了对父亲的崇拜。

  从《探索:中国人物志—钟南山》这段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到钟南山夫妇住在广州医学院内一套不大的老家属房里,由妻子李绍芬负责钟南山院士的生活琐事。等到钟院士哪个周末有空了,儿女们才去家里看他。两代人是有明显的自我分化,有界限感。钟院士和儿女都各自有自己的事业,钟南山院士的老年生活和大部分老人的老年生活不同,很多老年人年纪大了选择退休,而且可能还需要儿女陪伴。实际上,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新闻说孩子长大了却没有离家的能力,就是缺乏自我分化。走出家庭,走近社会,这才是健康的发展路径,而有的父母没有过好自己,孩子们也不忍走出家庭。

  我们从钟南山父亲一无所有到拥有一切的故事,应该看到:我们在教育中,最不应该否定的就是人自身的生命力量。

  钟世藩一出生就被送去当养子,后来父母双亡又成为了孤儿,(也许这也是他从医的原因吧),然后9岁,不得不跟着叔父去上海给别人做帮佣。如果没有后面的故事,这听上去好像是个悲惨的故事。但是考上协和,29岁毕业,去美国读了医学博士,娶了名门之后,儿子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等等后续的发展路线,可以看出钟世藩从没有向命运低头。

  无论遇上高山还是下低谷,都要找到人生的方向。钟世藩在孤儿情况下,求生存又谋发展;在黑暗的批斗中,潜心写作医学成果。总是逆境中成长,就是我们所说的抗挫力,又叫心理弹性,也是种升华,这种心理素质或者说应对方式也传承给了钟南山。

  钟南山院士在英国求学的期间,导师认为他做不了什么,但是他拿自己做实验。研究一氧化碳对的影响,相当于一次吸了60根烟,结果却让周围的所有人对他刮目相看。他本来是内科,被安排到治疗慢支炎,他没有抱怨,而是潜心工作,在慢肺阻等相关领域做出了很大的成绩。钟南山的学生去英国求学,遇到困境,想起老师钟南山去英国留学光坐火车就坐了9天,便觉得自己这点困难不算什么,这就是是精神的传承。

  他有这样一句话: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换个位来想,你看到你自己的身影,觉得很黑暗,转过身来,你就看到一片光明。这和父亲的经历是多么相似,在困难中走向光明。

  我们现在很多父母在孩子学习和生活上花了很多心思和精力,甚至是牺牲自我去发展孩子。而我们看到钟南山院士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医学事业上,他的孩子都很出色。这当然是钟夫人的付出有关,但是更多的他前进时留给孩子的在路上奋斗不息的激励,就如同父亲75岁写40万字的著作一样。

  有的家长的心态是打拼好一切,不希望孩子受苦,孩子反而会让你操心很多。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有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的,当你所有的事情都满足了之后,他反而可能会抑郁,因为他自己的价值完全无处实现。

  最好的亲子关系并不是父母牺牲一切为孩子,而是父母去做好自己。让孩子看到你努力的过程,远远比让孩子享受你努力的结果更加重要。

  钟院士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讲到妻子笑容满面,看得网友们心中泛起阵阵羡慕的涟漪。如果你了解到钟院士的教练、生活营养师都由夫人李绍芬一人承担,你不得不佩服这位院士背后的女人。她将当年获奖的奖杯,用来装水果,这就是妻子的担当。她的节奏一直跟着钟院士的走,采访中谈到:“他没有周末,我也就没有周末,我也没有节假日”,因为她需要管理好钟院士的所有的生活、训练。

  钟院士荣誉军功章都有妻子李绍芬的一半,我想这也就是很多采访都是夫妻共同接受的原因。南山精神纪念会议中,李绍芬就坐在钟南山院士身后,就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这些细节就是对妻子付出的感恩和肯定。

  为什么李绍芬也愿意去做背后的女人?其实关系是相互的,三观是一致的,她也是曾经为国家做过贡献的人。他们年轻谈恋爱的时候,李绍芬世界各地去打比赛,钟南山院士留校教书等了她好多年,直到获得新兴力量运动会冠军,领导才他们批准结婚。后来李绍芬相继任广东省女篮的教练、广东省体工大队副大队长、广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副院长等职务直到1993年,她57岁,这背后的相互支持不言而喻。

  平衡的夫妻关系是指两个在认知上、情感上和行动上的平衡,你的付出他会看的,会感恩、会反馈。现代很多夫妻关系破裂都是夫妻关系失衡,当下为什么不鼓励女人做家庭主妇,不是因为没有价值,而是价值很难被看到,而且没有继续社会化,没有自己的圈子。

  丈夫懂得看到背后妻子,是认知上的平衡。丈夫懂得感恩背后的妻子,是情感上的平衡。丈夫懂得用行动表达去回馈妻子,是行动上的平衡。如果拥有这样平衡的夫妻关系,两头都是安心的。

  钟南山说父亲给他留的一句话是:“当一个人可以为人类留下点儿什么,就不算白活。”而他自己留给家人后代的话:“一个人永远要有执着的追求,说话做事要有根据”。他曾经判断一个患者是肺结核,他的父亲就反问他,“你凭什么依据判断是肺结核”。非典时期他还说过硬核话语:“在我们这个岗位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就是最大的”。后来,他谈到,这句话是对同志提出的实事求是思想的的身体力行。我想“敢医敢言”是他将父亲教导和理论最好的融合。

  钟世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拒绝卫生部的潜逃命令,且将当时广州医学院物资一一清点,移交给继任院长陈汝棠;75岁,患了眼疾,还在写出了40万字的著作留给后人。钟南山院士84岁还在坚持锻炼身体,力求给国家多做贡献,在抗疫路上逆行。

  这些都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和忠于自己的最佳结合:有追求,做贡献,实事求是,也是钟家契合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体现。

  看钟南山的录像资料,最大的冲击是他和父母的对话从来没有停止过。父亲在世,他会经常和父亲、家人聊母亲。父母都去世,他会经常在孩子们面前提起自己的父母。儿子钟帷德曾经提到,父亲会在给爷爷祭祖的时候,讲起爷爷的教诲。即使父母去世多年之后,他接受媒体采访,经常提起母亲小时候奖励自己买单车和给自己同学捐助10元钱的事、讲起父亲年迈了还坚持写40万字著作的事。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精神的理想是无限的。父亲在位理论就是指父亲在不在身边、是不是一起生活都不会影响父亲在孩子心理形象,是指内心对父亲的可接近性。父亲在位是孩子自己建构的父亲形象,不受任何家庭结构的影响。

  很多父母都会觉得人生太苦短了,陪不了孩子一辈子。我们确实陪不了孩子一辈子,但是只要我们抓住我们能陪伴能教育的时间,这就是无形的一辈子。以后就算是父母走了,孩子遇到任何问题,都会在内心和父母对话。

  新冠肺炎疫情之初,钟南山院士接受采访说:“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然后流下了温情热泪,这一幕我想大家都忘不了。

  钟南山院士对记者说:“我认为我是感性的,这些都来自我的母亲,她很有人情味”。母亲在得知钟南山同学考上北大却没有路费的时候,说:“我们家也很困难”。但是,事后却拿出10块钱捐助给这位同学做路费。母亲这个举动,让他有了同理心。

  母亲承诺成绩不好的钟南山考到前5名,就给他买自行车。他考了第三名,母亲果然买了自行车给他,那时候家里多么困难。母亲这个肯定,让他有了自我价值,也让他理解了什么是重承诺。

  父亲为了做科研,养了很多老鼠,小小南山就是父亲的助理,喂养老鼠。父亲对科研的追求让他耳濡目染,学到了科学严谨、追求真理的基本态度。

  父亲常常晚上下班回到家,给来家里的街坊邻居看病,每次看好病,人家来感谢的时候,全家人的幸福和开心,这就有了他治病救人的价值观。

  父亲75岁,还写出了40万的《儿童疾病诊断学》,这就有了他坚持健康生活,实现不断追求的人生观。

  父母的人格有魅力给了他最好的榜样,现在他讲起父母我还能看到那种骄傲和自豪。他在与父母生活的耳濡目染中,在社会生活的磨砺中,在自我的追求中,在国家和人民的期望中将自己打造成了最好的钟南山。

  钟南山并不是从小就很爱学习,小时候很调皮。有次,拿着一把大伞学着降落伞的姿态从三楼“飞”下来,结果伞翻了,伤到了腰。有一次,他把家里给的伙食费买了玩具零食,直到母亲去学校问才知道没有上交。

  小时候的钟南山学习成绩并不好,母亲为了鼓励他,承诺考到前5名就给他买自行车。他考到第三名,母亲就给他买了自行车,当时家庭条件并不好。母亲笑着对他说:你还是不错的。母亲的认可给了他自尊心,从此爱上了学习。

  35岁的时候,钟南山下乡回到广州,父亲问他:“南山你多大了?”,他回答:“我35了”。父亲说:“太可怕了,你都35岁了”。从此,钟南山开始埋头苦干。

  我们的时代在发展,节奏在增快,我们的很多老师、家长、同学都在即刻满足自己,当下的满足线年后的状态吗?真的不一定。作为高校心理咨询师,我们见过太多大学生因为追求成绩上的即刻满足,失去了心理的健康,大学考上了之后,心理问题就开始影响后续的发展。

  钟南山院士的家族史带给我们的硬核心理学道理远远不止这10个,如果有时间,下次从个人成长史来看待可爱可敬的钟院士,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一位爱好摄影的高校教师,一位留守儿童成长起来的心理咨询师,一个用系统、资源视角看待青少年成长、家庭婚姻和危机应对等问题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一位热爱学生和咨询,对自然充满好奇的小龙女。

推荐新闻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