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球吧高校弱势群体极端维权事件频发反映的不仅是高校弱势群体维权意识和能力的缺陷、心理健康的困境,还有依法维权途径的闭塞。破解依法维权的困境是高校弱势群体维权消泯的必由之路。高校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净化校园环境,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重视心理教育工作,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完善学生维权诉求表达渠道,普及依法维权教育。
对于高校弱势群体概念的阐释要基于对弱势群体概念的理解,可以说高校弱势群体是弱势群体在高校这一特定领域内的具体衍化和细分。高校弱势群体则主要以弱势学生群体为主,与社会弱势群体往往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却也保持自身的某些特征。其概念具体可以表述为: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在经济、生理、心理、学习和就业等方面处于且将长期处于劣势地位的大学生群体可以称之为高校弱势群体。
1.经济弱势。在高校内,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多被视为经济弱势群体,这其中最为典型代表就有为人们所熟知的。由于经济长期处于贫瘠状态,导致自身发展受限,人际关系紧张,同时给自身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可见,经济压力成为很多弱势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高校弱势群体中家庭经济困难者占据很例,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高校贫困生人数高达300多万人,高校贫困生比例高达25%[1]。
2.生理弱势。生理弱势是指那些生理有缺陷的学生群体。他们通常面临生活和学习中更多的不便与压力。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相对于正常学生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想要达成预期目标可能要付出成倍努力,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也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T大学烧炭的女大学生正是由于自身携带乙肝病毒而遭受校方歧视性对待,最终才导致悲剧发生。
3.心理弱势。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一般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孤立、焦虑、抑郁、自卑、交际障碍和敌对等。一是高校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既是其弱势处境的主要体现,但更多危害源于伴随着弱势困境而极易滋生心理疾病的不良倾向。二是心理问题的发生并不局限于经济和生理弱势的学生群体。有些家境富足的学生同样会遇到此类问题。尤其是那些从小被父母过度呵护溺爱成长的学生,面对挫折与困难,无法正常地进行心理调适,也会导致其心理问题的产生,在应形下甚至会产生极端心理倾向与行为。
4.就业弱势。就业弱势是指由于经济形势、专业背景、技术能力等原因造成的高校学生在就业方面处于劣势地位。由于就业困难而选择自残的极端案例近些年来屡见不鲜。
对于个体案例的分析整理,是为了探寻更为普遍意义上的规律。在当前中国社会中,弱势群体由于天然的弱势地位而使得自身合法权益容易遭受侵犯,作为社会弱势群体衍射进高校校园环境内,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的合法权益同样难以得到充分有效保障,且正如案例所呈现的那样,由于依法维权困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惨剧发生。
T大学大一女生吴某,在2014年年底献血时被查出“大三阳”,系乙肝病毒携带者。2015年3月7日,被安排进单人宿舍居住。同年4月10日,在宿舍内留下遗书烧炭,一时间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1.校方歧视性对待行为是维权的逻辑起点。通过对案例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可以看出吴某在乙肝病毒被检查出之前,并不是本文所界定的高校弱势群体,但之后则演变为以生理弱势为主要特征的高校弱势群体。继而,由于同学们纷纷疏远及校方安排单独住宿的举措,使吴某承受巨大心理压力,在无法疏解的情境下,心理弱势困境恶化才导致悲剧的发生。
面对携带乙肝病毒学生所处的弱势境地,校方虽然否认举措冷漠粗暴,并未先令其开具证明,再强制安排单人居住,但关怀与扶助措施的缺乏也成为后来酿成惨剧的推动者。坦言之,正是校方这种僵化呆滞、粗暴冷漠且充满歧视意味的对待方式才是吴某烧炭行为产生的逻辑起点。作为学生培养与管理的主体,高校对于高校弱势群体间发生的自残行为,以及维护其合法权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其中大学生心理路程,高校面对众多学生,管理模式多呈现出简单粗放、一刀切等特点,缺乏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忽视学生个体生理、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于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缺乏应有的特殊照顾与帮扶。
2.依法维权的现实困境是高校维权行为多发的社会诱因。高校中弱势群体依法维权困境的存在实则是社会中弱势群体依法维权困境在高校这一特定领域内的衍射与细化。当前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复杂,利益主体博弈频繁,导致我国社会中风险来源复杂。财富在社会阶层上方聚集,而风险与之相反,则在社会阶层下方聚集。由于如同财富一样的教育、权力、收入和人际关系等资源可以对社会风险进行有效规避,所以在现代社会,社会风险与财富一样具有“马太效应”,越是贫穷的地方越容易遭受风险,越贫困的人,越容易受到风险的伤害[2]。这也就充分解释为什么弱势群体合法权益难以凭借自身能力进行有效保障的根本原因。除此以外,高校弱势群体依法维权困境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严重滞后与空白;司法、执法领域维权效率低下,公共权力对个人利益的漠视;社会支持系统不足;极端失范维权行为效用较高等。
谈球吧
3.主体的心理解剖是维权行为重要内因探究的必由之路。吴某在遗书上写道:“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着急的事。尽管深有感触,可是我觉得人生好长,看不到终点。”[3]透过吴某的遗书及与母亲的短信等内容,可以清晰且直观地看到其在遭遇巨大困境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并由此所导致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从最初向母亲表达“心累”的消极情绪,到接下来几天在明确知道选择将会给亲人带来巨大悲伤,却依然在摇摆之后在绝望、抑郁的情绪中选择。可见,促成行为的心理动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吴某的遗书最后提及的是“我救不了我自己,放过我。这辈子的债,来世再还”[3]。可见无论是校方处理措施中存在的歧视与冷漠助长其倾向,还是同学间的疏离旁观造成的不良心理氛围,都与吴某自身脆弱的心理应激与承压能力相互作用,伴随绝望抑郁情绪的蔓延,而使其的心理动机逐步强化,并最终促成行为的出现。透视吴某心理变化过程,可见个体心理状态对于是否会促成式维权类似极端恶劣行为有着重要中介影响,也反映出高校弱势群体心理健康更加值得重视与保障。
总体而言,高校学生因具体的心理困境不同导致具体的维权策略差异,采取等极端维权方式维权的弱势群体学生无疑有其特殊的心理困境:一是维权心态弱势。学生常常因为顾忌学业、毕业等关乎自身重大利益的事情,面对合法权益遭受侵犯不敢声张,表现出对学校、教师抱有传统的敬畏心理,阻碍有效维权诉求的表达,容易陷入压抑自身需求的不良心理状态。二是维权认知偏差。大学生对保障合法权益怀有强烈期待,但其维权认知存在偏差,即要么维权素质薄弱,要么过度维权诱发情绪失控,行为失范[4]。三是情绪压力。大学生尤其是经济弱势的大学生难以承担合法权益受损以及维权成本诱发的情绪压力。四是心理障碍。大学生群体是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问题的高发群体,高校中的弱势学生群体中同样有较高比例的人在承受抑郁、焦虑、压抑等心理障碍的困扰,这些困扰也会成为促使他们选择的诱导因素。国内外研究表明,尤其与抑郁症有密切关系,约四分之一的抑郁症患者企图[5]。
高校要在广泛调查、摸底、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贫困生档案,要充分认识到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影响力,进一步明确学校新时期的任务,积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唤起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人人关注、人人帮助这部分大学生的意识,制定和实施对贫困群体的帮扶规划[6]。在针对贫困生建立相关档案的同时,也可以针对那些处于生理、心理、就业等方面弱势的学生建立相关的资料体系,定期开展帮扶工作,积极关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进一步完善学校在管理体制上的不足与缺陷,积极提升校园内的教育与服务质量。
高校有其独特的文化环境底蕴和环境特点。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还有助于扶助与关怀高校内的弱势学生群体。高校应致力于创建纯净的学习风气、良好的教学学习秩序、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幽雅的校园环境。大量引进有益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文化,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学术以及娱乐活动,使学生在色彩缤纷的大学生活中升华思想、磨炼意志、拉近与人生梦想的距离。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健全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使学生拥有豁达的胸怀,养成健康的人格[7]。
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根据具体情况,全面开展心理普测与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跟踪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提供长期跟踪心理指导服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培养其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和谐相处,在友谊、爱情以及就业等问题上保持健康独立完整的人格[8]。
无论是从心理学还是教育学的相关理论来看,对于父母言传身教对孩子性格的养成与心理品质的磨炼起到至关重要作用,都进行充分的阐述。高校弱势学生群体应更多地得到父母的关怀。在忙于自身工作与生活的同时,家长也应积
极参与子女的成长过程,给予人生路程上的指导与帮助,共同利用亲情的温暖纾解高校弱势群体所处困境的苦闷。
[2][英]谢尔顿·克里姆斯基.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15.
[4]李佳源,余利川.近年大学生网络报道的实证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5(5):697.
[6]吕国兴.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注重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2):79.
Copyright © 2005-2024 谈球吧·(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